
清华附中国际部第一次参加上海杯,还是在2019年。当时的参赛选手,往赛场上一站,稚嫩而初露锋芒的状态,像极了每位选手最初的模样。 如今,上海杯来到了第五届,也是清华附中国际部第四年度参赛。本届上海杯之于他们或许有些特殊,今年参赛的同学横跨了四个年级,另外还有往届毕业生回来担任助教,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成功克服年龄的壁垒,又是什么团结了他们、让他们坚持走了那么多年?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年龄差距不是沟通的障碍” 每跨一个年级,同学们的生活可能完全不一样,这一届上海杯清华附中国际部的战队,大部分是十一年级的学生。“作为一个十一年级的学生,其实时间是最大的挑战。由于今年年底就要开始大学申请,标化考试的压力导致我的时间非常紧张。” 贺芊羽同学如此表示,迫在眉睫的升学压力,连家长也不太支持她参赛,时间紧张的情况使得贺芊羽 “整个比赛的参赛过程完全就是在挤时间。” 即便没有直接面对升学压力,十年级的何金泽同学也同样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一个假期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应该做的事情也很多:作业只是冰山一角,社团规划,课程的复习,预习,托福考试…而准备每一场辩论所需要的时间,精力成本是巨大的。” 如何在学业和辩论中取得平衡,对于整个辩论队来说都非常困难。在本届参赛的6个同学中,由于各自生活忙碌,往往很难同时凑出4个人上场。 那么,每一次备赛的机会都变得十分珍贵了。“聊辩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很高效的”,白小舟同学说道,她是国际部的2021届毕业生,从十年级就参加中文辩论社,“大家都很有默契很尊重彼此之间的看法”,她认为时间的调配并不是最大的困难,而年龄的差距也没有为沟通创造任何障碍。尽管同学们的时间不同步,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协商及规划下,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对于何金泽而言,这正是团队凝结力的一种体现,“只要齐心协力,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跨过的”,他对此充满信心,中文辩论社对他而言更像是一个家。与志同道合的“家人”一同参赛,让他们有了一种“比赛输了我们共苦,赢了我们同甘”的底气,而推动着他们走得更远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他们对辩论的热爱与初心。 “用微弱的声音,探索我们所热爱的世界” 对于国际部的同学而言,中文辩论可能并不如英文辩论、或模拟联合国等,能为他们提供学术类的优势,来自十一级的钱弘毅同学也表示,“学中文辩论对我们的大学申请可能没有直接的作用,也并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职业”。然而正因如此,何金泽认为反而大家才有可能真正潜下心去感受中文辩论的魅力;甚至这种以中文为主的母语环境,更能让他们在这个英语为主的国际学校找到放松的机会。 “辩论就是一种放松,让我在繁重的课业中得以解脱。” 贺芊羽对此也深有同感。抱持着这种对中文辩论纯粹的初衷,每一位同学也各自获得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例如白小舟,她自认不是一个享受竞赛的人,也不是天生喜欢争辩的人,中文辩论对她的意义更多地是一个融入集体的契机,在社团中她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其中的一些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为我的世界带来了质的改变。” 这种质的改变,不仅仅是生活的转变、或性格的变化,更多地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我们每天都接触很多信息,但是只有通过辩论时才将这些信息整理成逻辑,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构建出一个更经得住推敲的世界观。” 白小舟认为,辩论也提供了一个促进自己反思的契机。这种从零开始一点点的、一环扣一环地构建论点的逻辑思考,何金泽直言正是这种偏“理性”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他爱上辩论的结局。 爱上辩论,对于这支辩论队来说,似乎从来就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浩浩荡荡的进行时。曾经参与第三届上海杯的王天一同学,本届再度以助教身份回归,身体力行地表现了这份热爱。“我时常感觉自己在教练与辩手的角色中不断穿梭,有时甚至忘记了明天上场的不是我。” 这位英辩选手出身的助教,坦言中文辩论让他看到了辩论无限的可能性,同样的辩题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不同的思维去论述。 辩论强调庞大的知识储备、及敏捷的批判性能力,“有的人会觉得辩手拥有高于普通人的视野,知识与能力”,钱弘毅坦白说,“我们不是全校最聪明的人,也不是知识最丰富的人,更不是话术技巧最精妙的人”,他甚至发现,大家即便打了两年半的中文辩论,看起来只是一群喜欢吵架、喜欢跟人抬杠的普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