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22

谷雨|清音四月刊篇章节选——《中国式浪漫》

By | Student Achievements | No Comments

谷雨 · THIS清音四月刊之《中国式浪漫》 谷雨 二 十 四 节 气 清华附中国际部清音报社四月刊 新鲜出炉啦!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之后的下一个节气便是立夏。因此,谷雨也意味着春天的结束与夏天的临近。就像谷雨的名字一样——“雨生百谷”——待到谷雨之时,便是降水增多之日。田间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正是需要雨水之时,正所谓“春雨贵如油”,谷雨的到来无疑对田间的劳动者们是一件不可忽略的好事。 谷雨标记着雨水的到来,更是寓意着万物生机被滋润的开始。在这一刊中,清音报社的同学们选用了谷雨这个节气为主题,预示着这春夏交错的季节,同时也代表着对未来的期待。谷雨可以是春日中一场让你我印象深刻的细雨,可以是你我与这满是生机的春季的一个故事,也可以是这些在谷雨中被滋润的五谷杂粮对你我的意义。谷雨的意象众多,就让你我通过“清音”的视角来感受谷雨的魅力吧! ——节选自四月刊封面故事 by周随欣 Cynthia Zhou 清音四月刊《中国式浪漫》印刷设计版面 文字:黄芷陶 Ellie Wong 设计:禹师睿 Shirley Yu 向右滑动查看完成版面 文字版 就在上个月的第24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上,由24节气所组成的倒计时惊艳全场。一幅幅画面间是诗意中国的最美印记。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每个节气背后都是句句脍炙人口的诗词。不仅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体现出我们对时间的诗意理解。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自豪,也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那么,最近刷屏的一词“中国式浪漫”,到底是什么? 说到浪漫一词,许多人都会想到爱情,仿佛浪漫只存在于情侣之间。但浪漫也可以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是对其的赞美。要说一个人浪漫,那必须是从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如果浪漫只停留于表面作秀的话,就失去了它的灵动与核心。中国式浪漫也同 样如此,它绝对不是一幅画、一处景、一缕明月光、一泓石上泉那么简单;也绝不是良辰佳人、倾国倾城那般浮于表面。中国式浪漫最大来源于我国的文化底蕴,来自一日复一日的积累,是千年间沉淀下来的气息,是无数个画、景、月光和泉水的不断堆砌。想要感受这份浪漫,就先必须去吸收这古国所经历的历史,去感受这片土地上的家常人情,融入本地的生活,精通这里的文化。即可在抬头望月一瞬间,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的怀人之情。情与景的交融,方能真正使人回味无穷。  同样,我们将探月工程取名“嫦娥工程”,将探索太空这一过程赋予上了诗意,也抽象化了“月球”的形象,将其蒙上了一层意境之美的薄雾。中国式浪漫承载着我们对文化的认同,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输出与弘扬。发展现代科技的同时,也不忘传统文化之美,甚至将其结合,可谓是当今时代的“中国式浪漫”。 …

Read More

THIS 语言文化日|¡Hola! Bonjour! 多元文化“初体验”!

By | Middle School | No Comments

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 Colorful world with diverse cultures 语言文化日 ✦  Spring Languages Fair  近期,清华附中国际部八年级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支持下,主导组织了“语言文化日”活动。大家运用已经学习到的法语或西班牙语知识,制作出了内容丰富多样的展板,通过轻松有趣的互动游戏,向七年级同学们介绍多元的文化风情,为他们接下来的语言选修课提供参考。 Recently, THIS 8th-grade students, with the support of their French and Spanish teachers, hosted this year’s Spring World Languages Fair….

Read More

大师进校园(二)|数学大师来啦!和菲尔兹奖得主Caucher Birkar教授一起感受数学之美!

By | Events | No Comments

数学与人生 Mathematics and Life 4月13日上午,清华附中国际部第二期“大师进校园”活动在清华附中大礼堂举行。此次讲座特别邀请了国际著名数学大师、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教授为国际部全体师生带来题为“数学与人生”的专题演讲。李文平校长致开场欢迎辞,全体师生现场参与了此次活动。同时,众多校外家长通过线上渠道观看讲座。 On April 13, the 2nd “THIS Master Talks”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the auditorium of Tsinghua University High School. Professor Caucher Birkar, the internationally…

Read More

五年级毕业季公益活动(一)|播种未来,献礼成长!

By | Primary School | No Comments

向阳生长,无可限量 Growing Infinitely Towards the Sun 在即将告别小学时光,进入中学的重要时刻,清华附中国际部五年级的学生和家长们共同提议以“500小时毕业公益”系列活动向学校献礼。孩子们将通过“播种未来”、“喜阅同行——城乡伴读”、“上线吧心伙伴”、“还净未来”的500小时以上的公益活动,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也为自己的毕业学期留下一份富有意义的印记。 As students are beginning to say goodbye to primary school and enter the middle school, grade 5 parents propose that their children give back to their…

Read More

转载|辩论队专访——清华附中国际部:我们愿意花时间来思考世界

By | Rewards and Competition | No Comments

清华附中国际部第一次参加上海杯,还是在2019年。当时的参赛选手,往赛场上一站,稚嫩而初露锋芒的状态,像极了每位选手最初的模样。   如今,上海杯来到了第五届,也是清华附中国际部第四年度参赛。本届上海杯之于他们或许有些特殊,今年参赛的同学横跨了四个年级,另外还有往届毕业生回来担任助教,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成功克服年龄的壁垒,又是什么团结了他们、让他们坚持走了那么多年?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年龄差距不是沟通的障碍” 每跨一个年级,同学们的生活可能完全不一样,这一届上海杯清华附中国际部的战队,大部分是十一年级的学生。“作为一个十一年级的学生,其实时间是最大的挑战。由于今年年底就要开始大学申请,标化考试的压力导致我的时间非常紧张。” 贺芊羽同学如此表示,迫在眉睫的升学压力,连家长也不太支持她参赛,时间紧张的情况使得贺芊羽 “整个比赛的参赛过程完全就是在挤时间。”   即便没有直接面对升学压力,十年级的何金泽同学也同样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一个假期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应该做的事情也很多:作业只是冰山一角,社团规划,课程的复习,预习,托福考试…而准备每一场辩论所需要的时间,精力成本是巨大的。” 如何在学业和辩论中取得平衡,对于整个辩论队来说都非常困难。在本届参赛的6个同学中,由于各自生活忙碌,往往很难同时凑出4个人上场。   那么,每一次备赛的机会都变得十分珍贵了。“聊辩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很高效的”,白小舟同学说道,她是国际部的2021届毕业生,从十年级就参加中文辩论社,“大家都很有默契很尊重彼此之间的看法”,她认为时间的调配并不是最大的困难,而年龄的差距也没有为沟通创造任何障碍。尽管同学们的时间不同步,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协商及规划下,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对于何金泽而言,这正是团队凝结力的一种体现,“只要齐心协力,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跨过的”,他对此充满信心,中文辩论社对他而言更像是一个家。与志同道合的“家人”一同参赛,让他们有了一种“比赛输了我们共苦,赢了我们同甘”的底气,而推动着他们走得更远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他们对辩论的热爱与初心。 “用微弱的声音,探索我们所热爱的世界” 对于国际部的同学而言,中文辩论可能并不如英文辩论、或模拟联合国等,能为他们提供学术类的优势,来自十一级的钱弘毅同学也表示,“学中文辩论对我们的大学申请可能没有直接的作用,也并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职业”。然而正因如此,何金泽认为反而大家才有可能真正潜下心去感受中文辩论的魅力;甚至这种以中文为主的母语环境,更能让他们在这个英语为主的国际学校找到放松的机会。    “辩论就是一种放松,让我在繁重的课业中得以解脱。” 贺芊羽对此也深有同感。抱持着这种对中文辩论纯粹的初衷,每一位同学也各自获得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例如白小舟,她自认不是一个享受竞赛的人,也不是天生喜欢争辩的人,中文辩论对她的意义更多地是一个融入集体的契机,在社团中她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其中的一些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为我的世界带来了质的改变。”   这种质的改变,不仅仅是生活的转变、或性格的变化,更多地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我们每天都接触很多信息,但是只有通过辩论时才将这些信息整理成逻辑,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构建出一个更经得住推敲的世界观。” 白小舟认为,辩论也提供了一个促进自己反思的契机。这种从零开始一点点的、一环扣一环地构建论点的逻辑思考,何金泽直言正是这种偏“理性”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他爱上辩论的结局。   爱上辩论,对于这支辩论队来说,似乎从来就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浩浩荡荡的进行时。曾经参与第三届上海杯的王天一同学,本届再度以助教身份回归,身体力行地表现了这份热爱。“我时常感觉自己在教练与辩手的角色中不断穿梭,有时甚至忘记了明天上场的不是我。” 这位英辩选手出身的助教,坦言中文辩论让他看到了辩论无限的可能性,同样的辩题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不同的思维去论述。   辩论强调庞大的知识储备、及敏捷的批判性能力,“有的人会觉得辩手拥有高于普通人的视野,知识与能力”,钱弘毅坦白说,“我们不是全校最聪明的人,也不是知识最丰富的人,更不是话术技巧最精妙的人”,他甚至发现,大家即便打了两年半的中文辩论,看起来只是一群喜欢吵架、喜欢跟人抬杠的普通人。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