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国际部师生赴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第三小学支教

By 2025年08月29日

“厚德笃行”公益支教|清华附中国际部师生赴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第三小学支教

6月18日至22日,在清华附中“国际部发展基金”的支持下,清华附中国际部、清华附中教育基金会联合开展“厚德笃行”公益支教活动。在清华附中国际部李京京老师、黄平老师和张弘煊老师的带领下,国际部32名八至十一年级的学生赴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第三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启程前,三位带队老师召集学生们进行了多次的试讲和筹备,32名学生两人一组,结合自身兴趣特长,精心设计了涵盖科学、艺术、语言、体育等多个领域的课程,经过不断地打磨和准备,为乌拉特前旗第三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活泼有趣又兼具启发性的学习体验。

6月18日,支教师生团队从北京出发,带着精心准备的教具——科学实验器材、绘画材料、体育用品、无人机设备等,满怀期待地踏上前往内蒙古的旅程。乌拉特前旗教育局的王兴民主任和第三小学的校领导迎接了支教团队,对清华附中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支教第一天,乌拉特前旗第三小学的孩子们热情满满地站在校门口,手捧鲜花,欢迎志愿者们的到来。李玥垚同学在支教感言中写道“我们刚走进校门,就迎来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操场上的同学们整齐的排列着,他们眼睛里闪烁着令人心颤的光芒。那不只是对‘大城市来客’的好奇,更是一种对知识的纯粹渴望。”

每天上课前,满怀激情的志愿者小老师们早早地到达了上课教室,与二到五年级的孩子们交流聊天,拉近距离,并做好上课的准备。支教课程丰富多彩,从探索生活奥秘的物理实验到充满科技色彩的AI大冒险;从翱翔蓝天的无人机启蒙到悠扬旋律的尤克里里弹唱;从有趣的植物拓染、国画和手指画到英语口语与谚语表达;从诗歌欣赏和飞花令游戏到解密甲骨文和剧本创作,从策略与智慧并重的围棋对弈和数独思维训练,到活力四射的足球和击剑运动……每一门课程都凝聚了志愿者们的热情与用心,带给乌拉特前旗三小的孩子们别开生面的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在乌拉特前旗第三小学老师们的精心安排下,志愿者们不仅传递知识,更成为了蒙古族非遗文化的体验者——亲手制作造型生动的面塑,品尝醇香四溢的蒙古奶茶。蒙古族教师们用饱含深情的歌声演绎传统民谣,那悠远嘹亮的旋律,仿佛带着草原的风与阳光,唱响了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正是通过这样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志愿者们才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在文化的交融中领悟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

支教结束后,国际部师生还深入当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走进沙漠腹地,在徒步中观察七星湖独特的生态链,学习治沙植被、治沙方法等知识,还亲自动手制作了用于治沙的“草方格”。

尽管支教时间短暂,但这段跨越地域的相遇,已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梦想与希望的种子。清华附中国际部的同学们躬身践行,也在支教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与责任。离别之际,乌拉特前旗第三小学的孩子们依依不舍,而国际部的师生们也带着满满的感动与回忆踏上归程。这次支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在真诚的互动中,教育的温度消融了地域的界限,让每一颗心都在这个特别的课堂上收获了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学生志愿者感想#

陈彬(Kyle Chen):这段支教时光让我明白,支教不只是传达知识,而是用心交朋友。内蒙古的孩子们给了我最好的礼物:他们的笑容和纯真。我会永远记得这片美丽的草原和这里可爱的孩子们。

陈凯文(Kevin Chen):支教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我们白天备课、上课,晚上常常回宿舍还在讨论孩子们的情况。尽管有些累,但我们心里都很满足。在这段支教生活中,我渐渐明白了“教育”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次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责任感,更让我学会了用心去理解和陪伴别人。

杜欣逸(Lucy Du):支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现在,我终于有了答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梦想的播种人。我们带着“望远镜”,让孩子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我们做“临时造梦师”,在他们心里埋下“我能行”的勇气。第三小学之所以充满希望,正是因为这里的孩子们聪慧、活泼,眼里有光,心中有梦。支教的故事还未结束,我相信,未来的篇章一定会更加精彩。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愿我们和孩子们都能在各自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侯建屹(Alex Hou):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个小同学,他跑得好快,快到我们学校的同学都追不上他,快到看不清他的过去,快到这世间的一切都跟不上他的脚步,快到想要摆脱这里对于他的束缚,所以我加了他的电话,从而让他跑得更快。来到这里,我仿佛也想奔跑,奔跑着抛弃一切的杂念,从而开启我的新生。

黄泰元(Taiyuan Huang):这两天的授课,让我感受到当老师所付出的责任心。他们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维持纪律,带动气氛等,我之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说真的,给孩子签名的时候,我的手时常会被钢笔戳疼,染上难以清洗的墨水。我的腰背也因为长时间的弯腰变得酸痛。我的嗓子也在这两天发了炎。耗费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我又留下了什么呢?我的答案,正如学姐所说的:“留给我的是孩子们的纯真和烂漫”。

李豆豆(Isabella Li):我不仅教会他们知识,更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坚韧与乐观。和他们一起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玩耍,听他们讲有趣的故事,使我对这片土地有了独特的认知。虽然时间短暂,但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付出爱也能收获加倍的温暖。它让我懂得珍惜,更坚定了未来继续传递善意的决心。

江一凡(Kevin Jiang):我体验到了与众不同的美术教育方式,他们把美术课程与当地的传统文化面塑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又兼具当地传统文化的人。这一次的支教活动让我对社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尽我所能去慢慢改变社会。未来我还想去支教,把我的知识带给需要的学生,让他们也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为社会助力。

李修齐(Royce Lee):看着讲台上五花八门的冰淇淋,我突然明白:历史不该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应该是可以触摸、可以创造的鲜活记忆。回望这堂课,我和孩子们完成了一次甜蜜的时空穿越。我们用双手捏出了历史的形状,用笑声温暖了知识的传递。或许很多年后,当这些孩子吃到真正的冰淇淋时,会想起那个一起玩黏土的下午,而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李玥垚(Jasmine Li):四天太短,短到刚记住他们的样貌就要道别;四天又很长,长到足以让一千多个孩子的笑容永远刻在记忆里。乘坐古老的绿皮火车时,我望着窗外逐渐变小的草原,突然明白了: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在那些渴望的眼神中,在被汗水浸湿的签名本里,在共同攀登过的沙丘上,我们彼此照亮,互为星辰。

施远泽(Rick Shi):我学会了如何一步步的准备一件事,也学会了如何在演讲途中放平心态,扎实的讲出每一重点。我们会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接触到新的环境,认识到新的人,不必拘泥于在这途中的失败,我们会在这途中变得更好。这就是支教的意义。

史乐为(Lewei Shi):漫步校园时,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对艺术与创作的热情:无论是传统的馒头人和水墨画,还是现代的油画与剪纸,到处都可以看到他们好奇心的化身。在操场上,不论是篮球、足球还是乒乓球,他们都玩得很起劲,尽情感受探索的乐趣。这次经历提醒我抬头、深呼吸,去欣赏那最纯粹、最无边的好奇心。这次短暂的教学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成绩或大学,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是对世界的探索和对未知的追问。

王冉铱(Iris Wang):我看到他们在课桌上认真书写,眼神中充满了对新知识的渴望;看到他们在操场上尽情奔跑,用欢声笑语驱散生活的艰辛。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满足与感动。支教,不再是我曾经担忧的未知旅程,而是我人生中一段弥足珍贵的存在,我知道这段时光会永远铭刻在我心底,成为我前行路上最温暖的力量。

罗泊薇(Bowei Luo):教育的意义,也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勇气。离别的时候,看着他们的眼睛,我知道这次支教不是结束,而是我们之间的缘分刚刚开始。希望孩子们能勇敢地飞向更远的地方,而这段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也会一直温暖着我。

王蔚静(Vicky Wang):原来,支教的路途和从沙漠到绿洲的见证看似两段无关的旅程,却又被同一个命题紧紧相连。它们同是一种征途,从荒芜向生机的跋涉,一步一个脚印的奔赴美好与鲜活。无论是沙漠还是孩子们,都在经历着积极的转变,深刻的转变。这种变化少不了多方的投入——绿化工作少不了职业治沙人,政府的扶植,以及业余奉献者的努力;而教育缺不了乡村教师数十年的陪伴与坚守,也需要我们这样的支教者来开拓视野。我们都是播种者——治沙人种下梭梭苗,我们播撒知识的种子。虽然短暂的支教难以改变人生轨迹,但若将来遇到持续耕耘的乡村教师,这些种子或许就能生根发芽。

从沙漠到绿洲,从荒芜到生机,从乡村到世界,愿每一个教育者都像治沙人一样,播撒知识的种子,改变的勇气,让每一个孩子奔赴更广阔的天地。未来,清华附中国际部将继续践行公益精神,助力更多孩子勇敢追梦,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