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THIS)承办的“G20教育对话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对话: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在清华附中举行。

来自教育界、国际组织的嘉宾学者与来自清华附中国际部、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清华附中上地学校、清华附中永丰学校、清华附中广华学校、清华附中潭柘寺学校、清华附中志新学校、北京第三实验学校、北京101中学和北京顺义国际学校的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传播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观念,从而“播种可持续,创变新校园”,促成青年一代成长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次分论坛由国际部副校长刘薇主持。
聚焦负责任消费与生产,共议青年责任
清华附中国际部执行校长朱莹在欢迎辞中表示:“在国际部,我们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教育不仅关乎学术卓越,更在于引导年轻人成为地球的守护者。”
朱校长引用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最佳互动是和谐共生。

朱校长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搭建交流平台,激发更多切实行动,促进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她也鼓励大家通过努力,让世界变得美好——“从自己的行动开始,并延伸到我们的社区和更远的地方”。
北京外国语大学G20研究中心主任牛华勇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肩负特殊责任。他鼓励在场学生:“今天你们是中学生,未来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者。理解可持续发展、参与实际行动,是你们这一代人的重要使命。”
教育赋能可持续未来
教育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变革性作用——提高人们对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的认识、培养相关技能,为未来培养人才。
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萨尔曼·阿西姆(Salman Asim)从经济结构与绿色转型的角度切入,指出“绿色技能”将成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关键,呼吁加强产业与教育的联动,优化可持续发展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推动绿色课程建设与跨机构合作。他强调“可持续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从校园绿色建设做起”。
他说,世界银行正在考虑引入“绿色课程”,建立产业教育联动,从中国和其他国家吸取经验,并推广到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负责任的生产与消费:从理念到实践
负责任的生产核心在于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通过先进技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制造活动的高效化、绿色化与社会责任的协调平衡。而负责任的消费则强调高效利用资源、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产品。
清华大学秀钟书院院长助理兼绿色经济与全球治理首席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美国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会(AERE)成员、欧洲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会(EAERE)成员曹静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和职业经历,她以此激励同学们从小培养热爱环境的态度,减少碳足迹和信息干预。
她指出,建立绿色社会,不仅需要技术进步,还需要大家的观念和行为都有改变。
清华附中国际部课程副主任、学校模拟联合国和可持续发展社团指导老师Benita Sumita以学生成绩单电子化为例,阐释了环保的重要性。
她介绍说,在2021年社会科学课程的一个项目中,按照学生们的研究,“如果实行成绩单电子化,国际部每学年便能节省4,500张纸,约等于拯救了半棵树——而且调查显示,家长们更喜欢电子成绩单,毕竟电子版不太容易丢失。”基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学校从2022年起,便全面使用电子成绩单。
她说,每年拯救半棵树肯定远远不够,但毕竟是一个积极的开始。可持续发展就应当从小事做起,从“拯救半棵树”开始。
多元视角:从绿色技能到校园实践
在圆桌对话环节,来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心数字素养与菁英人才培养专项工作组秘书长杨颖、文莱大学可持续发展主任瓦达·哈基玛·苏马尔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布、清华大学秀钟书院院长助理曹静等与同学们一同畅谈可持续发展,讨论同学们在成长的各个阶段,能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
论坛间隙,清华附中国际部同学们倾情演绎电影《音乐之声》经典曲目《哆来咪》与《雪绒花》,用歌声传递和谐与希望,也为严肃的议题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温度。
学生展示与互动:创意与行动的交融
本次论坛不仅是思想碰撞的平台,也成为学生展示可持续项目创意的舞台。参会学校还带来了学生们自制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现场展示,展现了年轻一代对可持续生活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为可持续未来播种
正如朱校长所言:希望本次活动能成为催化剂,给社会带来积极变化;也希望本次活动能成为灵感的源泉,从政策解读到校园实践,从绿色技能到青年使命,在多元对话中凝聚共识。
教育,是推动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的关键力量。年轻一代,正在成为这场变革中最活跃的行动者。
迈向可持续未来的协同之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全社会成员——包括学生们——共同参与。多方合作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至关重要,而将负责任的生产与消费、优质教育和绿色经济相结合,是实现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