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精彩内容摘录/ Lecture Highlight
1. 警惕“金句式育儿”
李小萌老师在讲座开场这样说到:“有一句玩笑说,每一个来听讲座的妈妈不是看了5本育儿书,就是参加过3个以上的培训班”,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却是家长们容易将育儿知识断章取义,一弄不好就歪掉,怎么办?
李小萌老师与家长们分享,在面对亲子教养的实际问题时,很多时候是在挑战家长自己的成长历程,家长们应该更多去看我们自己有没有真正被接纳,有没有修复自己。听课过后,并不是说我们去学了多少条的做法,而是我们要提醒自己,不断地在每一次养育冲突当中停下来,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去看自己。
父母肯定都有自己的现实的焦虑,例如孩子跟我吵架了,考试成绩全班排在了中不溜偏下我该怎么办等……李小萌老师分享道,这些问题它更是一个表象,而真正的问题在这些表象的后面,可能在你这十几年的育儿过程当中不断的积累下来,可能在你自己人生30年40年50年的成长历程当中积累下来,最终在孩子这个载体上展现了出来。
2. 关系大于一切
李小萌老师分享了一个核心观点,即在家庭教养中,关系大于一切:大于成绩,大于培训班,大于老师对他的评价,总之,关系大于一切。
另外,父母还要预防自己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随时随地道德评价,例如“你这样做太追求物质生活了”,“你这样做就完了”,“你这样做就不道德”,“你这是撒谎”……第二,不要把孩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全都捆绑在自己的身上,不要认为孩子的所有成功跟你相关。
3. 为什么孩子的行为会激怒你?
当孩子的某些行为激怒你,是这个行为本身有问题,还是它映射到了你的过去?这是思考我们亲子冲突的一个重要思路,李小萌老师这样启发现场的家长。
仔细思考,我(家长)的焦虑似乎是我行为的主要动机:孩子的某些行为刺激到我们,回到我们不想回去的童年,然后我们给到孩子某些激烈的反应,于是所谓的情绪管理就很难做得到了。情绪有好有坏,但情绪有对错吗?
李小萌老师接着阐述到,情绪没有对错,家长的情绪发作也是正常的,但是,发作的技术需要去修炼。”没有一个人家里不是鸡飞狗跳的,没有一个养育是没有伤痛的,所有育儿专家回到家他都有拍桌子的时候,我敢保证,因为这是人,人都是活生生的。”
4. 从改变父母是否成功的评价体系引导父母做对的善意的养育
李小萌老师现场发问家长们,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的父母?现场有一些家长举起了手,小萌老师为这些举手的家长点了赞。
小萌老师说到,在她看来,衡量父母的成功不能只依靠孩子的社会化、世俗化的成功指标。
在评价孩子时,我们需要多维评价体系出现,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在不断寻找自己天赋的路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如何评价我们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父母?这也在于,你对孩子能不能有同理心?你是否能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能否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推他一把,在他高兴的时候把荣誉放到他的身上……当我们也以多维度重新评价自己,就会来到一个不一样的养育新天地里。
5. 做父母是修炼,要做到不惧未来,不念过往,专注当下
“我们老说人的焦虑是什么?是你走不出过去,忽视现在,担忧未来。”李小萌老师向家长们说到。孩子是一个特别容易让我们把过去当下和未来无缝链接的一个载体,一看到他,你过去的伤痛被无缝链接的唤醒,你会忘记现在你们正在一个非常幸福的时光里,你会想着他不好好吃饭长不了个儿、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成不了人中龙凤、就没有办法嫁得好、娶得好……然后你的焦虑爆棚。我们做父母真的是一个修炼,要做到不惧未来,不念过往,专注当下。
6. 家长的价值观会影响学校的行为
学校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转站,它是一个小型社会的模拟,孩子不是一个只带着学科成绩进入社会的成年人,而是要在学校里学会与人相处、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找到自己在团队当中所处的位置,怎么去面对意外困难,怎么去分享荣誉……这些成长是一个“全人式教育”要提供的。
而如果家长只跟学校要绝对的安全和单一的分数,学校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分数上,而孩子人生的宝贵成长阶段、人生基石就会变成一个相当苍白的18年。他不能只为短期的未来而牺牲成长过程中该有的风花雪月、青春活力和幸福欢乐。所以,父母的选择会影响学校和老师的行为,我们如何看待学校这个场域是影响学校的一个重要导向。
李小萌老师在两个多小时的分享中,如讲故事一般展开了家庭教育的各类话题,直击痛点。讲座中不仅充满了火花四溅的教育智慧格言和金句,她还真诚地剖析个人成长经历,分享她和女儿的真实互动,一个个真实的亲子教育案例为家长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育儿课。
小萌老师动情地分享道:“我12年做妈妈的历程,我女儿是生命从无到12岁,我是从38岁到50岁,我这12年的变化和成长,甚至大于一个生命从无到有的变化和成长。我非常感恩因为这样的一个机遇而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力量感,更加有掌控感,也更加接纳和抱持了自己,这是孩子带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