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辩论队专访——清华附中国际部:我们愿意花时间来思考世界

By 2022年04月06日 星期三Rewards and Competition

清华附中国际部第一次参加上海杯还是在2019年。当时的参赛选手,往赛场上一站,稚嫩而初露锋芒的状态,像极了每位选手最初的模样。

 

如今,上海杯来到了第五届,也是清华附中国际部第四年度参赛。本届上海杯之于他们或许有些特殊,今年参赛的同学横跨了四个年级,另外还有往届毕业生回来担任助教,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成功克服年龄的壁垒,又是什么团结了他们、让他们坚持走了那么多年?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年龄差距不是沟通的障碍”

每跨一个年级,同学们的生活可能完全不一样,这一届上海杯清华附中国际部的战队,大部分是十一年级的学生。“作为一个十一年级的学生,其实时间是最大的挑战。由于今年年底就要开始大学申请,标化考试的压力导致我的时间非常紧张。” 贺芊羽同学如此表示,迫在眉睫的升学压力,连家长也不太支持她参赛,时间紧张的情况使得贺芊羽 “整个比赛的参赛过程完全就是在挤时间。”

 

即便没有直接面对升学压力,十年级的何金泽同学也同样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一个假期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应该做的事情也很多:作业只是冰山一角,社团规划,课程的复习,预习,托福考试…而准备每一场辩论所需要的时间,精力成本是巨大的。” 如何在学业和辩论中取得平衡,对于整个辩论队来说都非常困难。在本届参赛的6个同学中,由于各自生活忙碌,往往很难同时凑出4个人上场。

 

那么,每一次备赛的机会都变得十分珍贵了。“聊辩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很高效的”,白小舟同学说道,她是国际部的2021届毕业生,从十年级就参加中文辩论社,“大家都很有默契很尊重彼此之间的看法”,她认为时间的调配并不是最大的困难,而年龄的差距也没有为沟通创造任何障碍。尽管同学们的时间不同步,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协商及规划下,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对于何金泽而言,这正是团队凝结力的一种体现,“只要齐心协力,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跨过的”,他对此充满信心,中文辩论社对他而言更像是一个家。与志同道合的“家人”一同参赛,让他们有了一种“比赛输了我们共苦,赢了我们同甘”的底气,而推动着他们走得更远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他们对辩论的热爱与初心。

“用微弱的声音,探索我们所热爱的世界”


对于国际部的同学而言,中文辩论可能并不如英文辩论、或模拟联合国等,能为他们提供学术类的优势,来自十一级的钱弘毅同学也表示,“学中文辩论对我们的大学申请可能没有直接的作用,也并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职业”。然而正因如此,何金泽认为反而大家才有可能真正潜下心去感受中文辩论的魅力;甚至这种以中文为主的母语环境,更能让他们在这个英语为主的国际学校找到放松的机会。

 

 “辩论就是一种放松,让我在繁重的课业中得以解脱。”


贺芊羽对此也深有同感。抱持着这种对中文辩论纯粹的初衷,每一位同学也各自获得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例如白小舟,她自认不是一个享受竞赛的人,也不是天生喜欢争辩的人,中文辩论对她的意义更多地是一个融入集体的契机,在社团中她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其中的一些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为我的世界带来了质的改变。”

 

这种质的改变,不仅仅是生活的转变、或性格的变化,更多地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我们每天都接触很多信息,但是只有通过辩论时才将这些信息整理成逻辑,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构建出一个更经得住推敲的世界观。” 白小舟认为,辩论也提供了一个促进自己反思的契机。这种从零开始一点点的、一环扣一环地构建论点的逻辑思考,何金泽直言正是这种偏“理性”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他爱上辩论的结局。

 

爱上辩论,对于这支辩论队来说,似乎从来就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浩浩荡荡的进行时。曾经参与第三届上海杯的王天一同学,本届再度以助教身份回归,身体力行地表现了这份热爱。“我时常感觉自己在教练与辩手的角色中不断穿梭,有时甚至忘记了明天上场的不是我。” 这位英辩选手出身的助教,坦言中文辩论让他看到了辩论无限的可能性,同样的辩题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不同的思维去论述。

 

辩论强调庞大的知识储备、及敏捷的批判性能力,“有的人会觉得辩手拥有高于普通人的视野,知识与能力”,钱弘毅坦白说,“我们不是全校最聪明的人,也不是知识最丰富的人,更不是话术技巧最精妙的人”,他甚至发现,大家即便打了两年半的中文辩论,看起来只是一群喜欢吵架、喜欢跟人抬杠的普通人。

 

然而,辩论并不是为了超越普通人,“因为辩论不会改变我们作为普通人的身份”,对于钱弘毅来说,辩论就是一种热爱:“我们愿意热爱世界,愿意花时间来思考世界上的是非善恶,愿意为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当嗓子,用无数微弱的声音来逐渐探索并改变我们所热爱的世界。” 这份纯粹的热爱,在这四年以来四度征战上海杯的每一位辩手身上,闪闪发光。

“一种由上至下的诚恳”


每一位辩手天然、又初露锋芒的状态,钱超老师从来没有试图去改变他们。自2019年起,钱老师亲自带领了四届队伍征战上海杯,其中共两届夺冠,对于优异的战绩钱教练却坦言:“没有什么特殊的训练方法。”

 

每一年参赛的选手都不一样,在白小舟的印象中,尽管队友会轮换,但是“钱超老师,他的理念是一以贯之的。” 第三届上海杯清华附中国际部爆冷夺冠,当时的队伍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有种初生之犊的热忱,尽管在各种技巧和措辞处理上非常稚嫩,但是辩风幽默、思维活泼,他们沉稳的心态以及富有启发性的申论,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我们从来都不以技巧和经验占据优势,甚至很多时候在场上的措辞和攻防都会显得特别笨拙。” 


作为今年参赛的队伍,白小舟也深知这一点,这似乎成了清华附中国际部的一大特色,同时却也是一种劣势。钱弘毅也认同,自己经常因为质询技巧不足而苦恼,然而对于钱超老师来说,这种看似需要改进的缺陷点,却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考的好机会。

 

“钱老师从来不会为了弥补技巧上的不足,就让我们选用更简单的框架。” 白小舟说明,相反地,钱老师每一次都会引导同学把立论写得更深,更复杂,同时也更富有启示意义。“我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各个申论上”, 钱弘毅指出钱老师更加重视立论的深度,这样的立论方式在比赛时,一般要到后期申论时才能完整地展现整个逻辑结构,脚步缓慢但相当稳固。比起其他学校在经验和技巧上的优势,何金泽直言:论点的延伸以及深入才是我们的“武器”。

 

有趣的是,这个“武器”,居然是由同学们多次“吵架”而制造出来的。钱老师非常鼓励同学们多讨论、互相反驳,这种灵活的训练方式,钱弘毅认为“不是特别严格,也不是非常模式化,但是能让人感受到钱老师真心喜爱辩论,也真心想要让别人看到辩论的乐趣。” 钱老师会跟同学们一起熬夜讨论、改稿子等等,对此钱老师也笑道,自己除了带队指导老师该做的事情之外,还免费提供了比赛场地,负责起了端茶倒水、煮火锅等后勤工作。

 

“也因此,我与学生的关系非常亲近。” 在钱老师心里,指导老师的意义“其实就是给学生以启发,让学生可以享受辩论,能从思考中找到乐趣。” 带队比赛的这几年,钱老师笑道自己既当爹又当妈,作为一个中文老师有时还得兼职其他科目的老师,比如今年在准备“藩王”那道辩题时,还临时客串起了历史老师。

 

在钱超老师这种灵活的教导下,白小舟指出他们最有力的优势,就是“哪怕我们并不每一次都能把自己全部的框架都讲到透彻,但是我们依然每一次都会向评委展示我们想要去推进,去思考,去触及问题根源,而不只是反驳对手的决心。” 他认为清华附中国际部这支队伍最可爱的地方,就是这种由上至下的诚恳,而这同时也是清华附中国际部一届又一届的辩手在上海杯留给大家的良好印象。

“拥抱纯粹”


本次参赛,清华附中国际部辩论队的大部分辩手,从未想过自己能够夺冠。第三届上海杯夺冠之后,第四届却小组出局,对此王天一助教的印象非常深刻,赛后他甚至看到了一条条弹幕嘲讽:“清华附中就这?”然而,明确区分正反方的辩论赛都不可能是非黑即白的,这个复杂的世界又怎么可能只有一种绝对呢?恰恰是这份无关功利、不为输赢的热忱,让这支队伍队伍能够走得更远。

 

赛场上,他们以唇舌为攻,以语言为防,思想的碰撞激发出的火花,是他们对世界的思考、对是非的辨明;赛场下,他们热爱辩论、热爱真理、热爱思考世界。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本届上海杯让我们看见了这群在思辨中茁壮成长的新一代,他们或许尚未成器,却已懂得寻觅意义。

 

如今,第五届上海杯圆满落幕,但清华附中国际部辩论队的征途并未结束。愿所有热爱辩论的人们,拥抱纯粹的知识,保持纯粹的热爱,因思辨而终身受益。

可点击图片阅读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清华附中国际部

Leave a Reply